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先从秦始皇说起。我们应该有很深刻的印象,课本里说过,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他统一了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了文字......对不对?统一了文字,是他对中国文化发展非常大的贡献,有利于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那么他统一的文字,指的就是在全国推行“小篆”字体。确定全国使用小篆字体是汉字字体由古体变今体的重要里程碑。小篆也叫秦篆,方便大家记忆。那么除了小篆,还有大篆吗?有的。还有其他字体吗,前后经历了哪些过程?下面我给大家总结一下汉字的七大字体的演变过程。
一.甲骨文
我们现在已经见到最古老、内容比较丰富的古文字资料,是殷商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 是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 (或写) 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多为图画文字演变而成, 象形程度较高。【1】1898年, 甲骨文在河南安阳小屯村被发现, 到目前可辨释不足2000字。听说破解甲骨文是很多文学爱好者的一大兴趣所在哦。
二.金文
周武王灭商后,在殷商文字基础上,并随着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为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因为随着商周青铜器发展,礼器以鼎为代表, 乐器以钟为代表, 所以“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刻在上面的文字称为钟鼎文。由于那时称铜为金,也即金文。金文先刻后铸, 线条丰满厚实流畅, 结构严整疏朗, 象形程度高、装饰味浓。【1】
三.篆书
春秋中后期,诸国文字渐渐脱离象形性质。战国时代,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字日益向简省化的俗体字方向发展。由于不同地区文字风格各异,文字分化日趋明显。
篆书分大篆、小篆。广义上的大篆,是西周后期产生并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包含钟鼎文和籀zhòu文(金文之繁化)。狭义上指周宣王时的石鼓文和籀文。大篆继承金文发展而来, 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 结体方正匀整、古朴典雅、舒展大方, 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战国末年,秦国文字正体演变为小篆,俗体发展为隶书。那时东方六国的文字分化更加严重,所以秦统一中国后,在文化上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书同文”------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由宰相李斯在史籀 (西周史官) 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偏旁作了改换归并, 添加曲折, 笔势匀圆齐整, 形体偏长规正。【2】
四.隶书
隶书是由小篆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秦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其实当时隶书(古隶)也已经发展起来。隶书来源于篆书的草率写法即俗体写法。【1】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之分, 秦隶之后出现了“蚕头燕尾”的波折之笔。通常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 至此已经是姿致成熟, 因字方正厚实、静中有动, 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在汉字的发展中,隶书被称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它变曲为直、变断为连,线条符号化,去 除了原先的象形性,改变了汉字的结构理据,促进了秦以后二千年的方块表意兼表音文字,巩固了一个新的文字体系。【2】战国后随着毛笔驾驭能力的提高和笔法的积淀, 从古隶中提取成系统的笔法程式, 隶草楷行相继问世。
五.草书
草书是由篆书、古隶、八分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始于汉初,与汉隶对应的草书叫章草(章草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 与楷书对应的草书叫个草。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到了唐代,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六.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 始于东汉, 沿用至今。其特点“变隶书之波画, 加以点啄挑, 仍存古隶之横直”,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备尽法度可作楷模, 因而为世人喜爱,被视为标准字体。楷书在唐朝达到鼎盛,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等,其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我们很多书法初学者都会选择唐楷作为入门。
七、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行”是“行走”的意思,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有“行楷”和“行草”之分。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他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行书笔断意连, 书写流畅, 易识, 实用性强, 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传至今日仍是日常使用的字体。
汉字字体演变不是随意而无节制的,它受着诸种因素的制约,包括异体字的产生,也是由汉字的性质决定的。【3-4】汉字是兼表形音的,字,从甲骨文算起,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了解一下汉字字体的演变是一件值得重视并引以为趣的事情。当今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创造的字体,也颇有风味。汉字的发展需要我们知今博古,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您觉得呢?
[1]王冠英.汉字形成和汉字字体的演变──广岛《汉字的诞生和历史展》图录序言[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6,(02):3-9.
[2]马晓斋.汉字演变的分水岭——隶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103-104.
[3]韩伟.试论汉字字体演变及其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03)
:64-67.DOI:10.19576/j.issn.1008-5424.2002.03.014.
[4]祁永敏.异体字产生的内部原因探析[J].语文知识,2011,(01)
:32-34.DOI:10.13513/j.cnki.41-1041/h.2011.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