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
基于这个逻辑,会出现一个现象:
对比文件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比如,以前都是 1-2篇。以后可能是4篇起步,5+是常态。
那么,我们该如何破局。
2、为什么要破局
逻辑1:答审没啥钱
现在的情况是:案件收费没几个钱,销售占比还挺好,代理人的制作费中主要部分给了撰写,答审就是边角料,一通可能就是一两百,两三百。
逻辑2:答审要针对性答复
比如,审查员说 D1公开了什么相当于本申请申请,D2公开了什么相当于公开区别特征1;D3公开了什么相当于从权2的什么;D5公开了什么相当于从权5的什么。
你答复的逻辑就是;不相当于,或者说,没有公开。
然后你就要证明。
要证明就要看 D1-D5的对应部分。有时候,只看对应部分还不行,还需要看整体的发明构思,还需要看其他的部分,粗读和精读要结合起来。
请问,这部分要投入多少精力。
进一步的,一个审通两三百,看五个对比文件,花一天时间,会不会很崩溃。
3、如何破局
破局1:AI来梳理案件结构
有些人已经开始这么做了。把对比文件输入 AI中,让它给一个框架结构。
破局2
尝试把本申请和D1的比对部分一起输入给AI,同时把本申请和D1的文件全文作为附件发给AI,看看能不能给点建议。
破局3:D1适格的问题
如果果汁的 AI只是聚焦特征比对的话(以前审查员就是孤立片面的看到技术方案),那么,D1适格的问题可能是更好的答复点。
破局4:相反的技术教导
因为特征比对的部分,机器出错的概率比人小,你聚焦这个点去说理,估计很难。同时,审查员也没有看,你和他说,他可能不正面理你。所以你去找结合不能的逻辑会更好一些。
或者说,你去关注整体,而不是特征比对的细节可能会更好。
破局5:答审AI的出台
可能有人已经再尝试开发了,比如,有人开发了撰写 AI,答审AI估计已经在路上了。
4、最不能干的事
我觉得就是: 不能傻不愣登的去全面阅读对比文件。因为你读不过来。
要会读审查意见,会读对比文件才行。 当然,这个的前提是你懂如何答审。
提升答审能力,迫在眉睫。
另外就是不能把精力放在特征比对上,正如前面破局点里面讲的。
5、总结
另外就是需要再看一看实际情况,然后,再不断调整和完善,这方面我会持续关注和写东西的。
AI驱动专利审查迭代,答审痛点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