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低代码的概念被炒得火热。
不只是创业公司,大厂也纷纷入局,像阿里的宜搭,腾讯的微搭,声称“少量代码也能开发系统”,听起来像是一场生产力的革命。许多公司老板一听能“省人省钱提效率”,就一拍脑袋想上。
结果很多人发现:不仅没省,反而更累了,好像低代码就像“一场看似热闹的幻梦”。
热闹背后,其实常见就3种类别
现在常见的低代码平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 面向业务端的表单级工具,简单上手但业务一复杂就没法用;
- 面向企业技术人员的框架工具,需要研发支持,使用门槛高;
- 能导出代码的混合型工具,看似灵活,实际也需要专业开发能力。
说白了,要么太“浅”,做不了复杂业务;要么太“重”,还得靠程序员,最后该写代码的还是得写。
2. 为什么低代码越做越难用?反而成了数字化的绊脚石?
低代码平台为什么大多被抵制?其实结合很多真实的案例,大多都是在这几点上出问题。
① 业务不会用,技术不愿用
封装太重,程序“黑盒”,出了问题也调不了,平台不配合就没法修。
很多技术人员习惯于敲代码,并不认可和相信这种“拖拉拽”的形式。
② 用起来没效率,反而拖节奏
宣传说开发效率能提升5到10倍,结果权限管理、流程配置、外部对接一个都没少,反而多了平台学习成本。
③ 小公司更不适合
既没有能抽象业务的人,也没有专业开发团队去适配,试错成本高,回头重做代价也大。
这就是很多人唱衰低代码的核心原因:理想太美,现实太骨感。
真正改变局面的,是“系统级无代码”的思路
并不是所有工具都一地鸡毛,真正做出差异的,是国内涌现的越来越多“无代码”这种更进一步的方式,像云表、简道云、IVX、轻流等。
值得一提的是云表,属于“系统级”的无代码工具,它不是靠拖拉拽,而是靠业务熟的人,通过“画表格+中文逻辑”来构建系统。
不用写代码,但能搭出真正能跑的业务系统,甚至于复杂系统比较高的ERP
比如我们之前接触到一家制造企业,原本信息化一片空白。技术跟不上,业务逻辑又复杂,光靠低代码根本搞不定。
后来他们用云表,靠一个车间主管“画表格”、不写代码搭出了工单管理系统,流程改了三次就能稳定运行,还自动生成了手机端界面,连鸿蒙系统也能直接适配。目前国内也有30万+企业深度使用云表,像许继电气、恒逸石化、燕山大学等。
其实,最核心不是“少写代码”,而是“让懂业务的人干成事”。
写在最后
低代码并没有错,它的初心也值得肯定,只是很多产品还停留在“做出个Demo”的阶段,真正能做到“业务可控、系统可用”的并不多。数字化这事,说到底不是卷工具,而是看谁能把事做成。所以说,技术发展不是为了“去人”,而是为了让更多懂业务的人能做出靠谱的系统,这是无代码真正的意义。
最后,你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文|ea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