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墙后植筋是建筑结构连接的关键工序,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墙体稳定性与抗震性能。然而施工实践中常有选材不当、孔深混乱、检验标准模糊等问题。本文将依据最新规范和图集要求,深入解析填充墙后植筋的三个核心要点,避免常见误区。
核心要点一:钢筋选材,严禁使用光圆钢筋
o 强制要求:填充墙后植筋受力筋仅允许采用热轧带肋钢筋(即螺纹钢)或全螺纹螺杆。
o 禁用材料:光圆钢筋(圆钢)因表面光滑无法提供可靠的粘结锚固力,严禁用于后植筋受力筋。
o 原因剖析:带肋钢筋表面的横肋与化学胶粘剂或水泥基灌浆料形成牢固的机械咬合,是承受拉拔力的关键。实测数据显示,相同条件下带肋钢筋与圆钢的极限粘结强度可相差1.5倍以上。
核心要点二:锚固深度,统一为180mm
o 现行标准:现行标准图集(如12G614-1等)明确规定了植筋锚固深度为180mm。
o 终结争议:此规定彻底终结了过去依据钢筋直径倍数(10d、12d、15d)、锚固长度(如0.3Ls)或模糊取值(如100mm)带来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o 操作要点:施工时严格按照180mm深度钻孔,确保孔壁清洁无尘。
核心要点三:实体检验,规范解读与取值冲突
o 验收规范矛盾:《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第9.2.3条正文明确要求“锚固钢筋拉拔试验的轴向受拉非破坏承载力检验值应为6.0kN”。
o 条文说明公式:但该规范条文说明提供了理论计算公式:N = 0.9 * As * fyk (其中As为钢筋截面积,fyk为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
o 计算实例:以直径6mm的HRB400钢筋为例: As = π * (d/2)^2 = 3.14 * (6/2)^2 = 28.26 mm^2 fyk = 400 MPa = 400 N/mm^2 N = 0.9 * 28.26 * 400 ≈ 10173.6 N =10.17 kN
o 冲突焦点:规范正文强制要求的6.0kN检验值与按条文说明公式计算得到的10.17kN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后者约为前者的1.7倍)。
解决方案:
1. 设计明确为首选:最稳妥的方式是要求设计单位在图纸中明确给出植筋拉拔力检验的具体数值要求。
2. 按规范正文执行:若无设计明确要求,依据强制性验收条文,应严格执行规范正文规定的非破坏检验值6.0kN进行验收。
3. 理解公式意义:条文说明公式(N=0.9Asfyk)计算的是钢筋理论屈服荷载的90%,反映的是钢筋本身的极限承载潜力,作为理解依据,但不能直接替代验收标准。
填充墙后植筋连接着建筑的安全底线,失之毫厘,差以千里。选材禁用圆钢、孔深统一180mm、检验严守6kN——三大铁律不仅简化了施工流程,更成为保障工程品质的坚实屏障。施工技术人员应深入理解规范本意,消除执行盲区,让每一根植筋都经得起时间与安全的考验。
数据佐证:
根据《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粘结型锚栓的粘结强度试验显示,在同等条件下,带肋钢筋较圆钢锚固力提升最高达62%。锚固深度180mm在多次振动台试验中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结构位移控制达标率超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