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荣华《飘逸轩版本目录学》选刊
陈子昂文集版本考述
一、版本系统分类
陈子昂文集的古代版本,大致可分为三大系统:敦煌写本、宋元刊本、明清刊本。各系统特点及代表版本如下:
1. 敦煌写本系统
敦煌本《故陈子昂集拾卷》(合成一卷)
时代:唐代写本(残卷)
特征:现存最早版本,编号P.3590、S.5967,存诗40余首,含《感遇》组诗部分篇章。
价值:文本原始性高,与后世通行本差异显著(如《感遇》排序不同,异文“观天运”作“观大运”),为校勘核心依据。
2. 宋元刊本系统
《陈伯玉文集》10卷附录1卷
时代:南宋嘉定五年(1212)刻本
特征:卢藏用原编本定型,分卷明晰,附录含卢藏用《陈氏别传》、赵儋《旌德碑》。
衍生版本两种:
(1)《陈拾遗集》10卷附录1卷(元代翻刻):增补宋本未收佚文。
(2)杨春重编本(前集5卷、后集5卷、附录1卷):首次按题材分类编纂,附录新增传记资料。
3. 明清刊本系统
(1)诗文分体本
《陈伯玉文集》3卷+诗集2卷+附录1卷(明弘治四年杨澄校刻本)
创新:首分“文集”“诗集”,确立分体编纂体例,影响后世。
《陈伯玉集》2卷(明铜活字本):选本性质,侧重古文,反映明代复古派推崇。
(2)单行诗集两种
《陈射洪诗钞》(清刻本):精选诗歌,凸显陈子昂“风骨”诗风。
《全唐诗》陈子昂卷:收诗127首,以明张逊业辑本为底本,为清代通行本。
二、版本差异与学术争议
1. 敦煌本与宋本对比
文本差异:《感遇》组诗顺序不同(敦煌本无固定排序,宋本按主题重组)。
异文体现唐代语言特征,如敦煌本“幽居观大运”和宋本“幽居观天运”。
附录存佚:敦煌本无卢藏用《陈氏别传》,宋元刊本始增,暗示唐代原集无传记附录。
2. 十卷本源流考
源头:卢藏用整理原稿编为10卷(《旧唐书·经籍志》载),宋代定型为《陈伯玉文集》。
争议:元代《陈拾遗集》增补篇目真伪存疑,部分学者认为属后人伪托。
3. 明清选本倾向
文学观念投射:
明本删减艳体诗(如《鸳鸯篇》),迎合“文以载道”思潮。
清本避讳“胡”“虏”等字(如《感遇·丁亥岁云暮》),受政治环境影响。
三、研究价值与方向
1. 校勘学意义: 敦煌本与宋本互补,可还原文本原貌。
异文反映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演变(如用字习惯、语法结构)。
2. 文学史价值
版本体例演变:唐写本→宋分类本→明分体本→清精选本,体现文集编纂从“存文献”到“树典范”的转变。
经典化过程:选本(如《唐诗品汇》)对陈诗“汉魏风骨”地位的塑造。
3. 待解问题
敦煌残卷是否反映卢藏用编本原貌?
杨春重编本“前集”“后集”分类标准是否依创作年代或题材?
四、版本选用建议
1. 基础研究:以明杨澄校刻本(分体本)为基准,参校敦煌本、宋本。
2. 诗作校勘:优先敦煌本+《全唐诗》本,注意清本避讳改动。
3. 附录利用:宋本附录最全,含关键传记史料(卢藏用、赵儋文)。
附录:版本简表
序号 | 版本名称 | 卷数 | 时代 | 核心特征 |
1 | 敦煌本《故陈子昂集拾卷》 | 1卷(残) | 唐 | 原始文本,校勘基石 |
2 | 《陈伯玉文集》 | 10+1 | 宋 | 定型版本,附录完备 |
3 | 诗文全集(杨澄本) | 3+2+1 | 明 | 分体编纂,影响深远 |
4 | 《陈射洪诗钞》 | 1卷 | 清 | 凸显风骨,精选诗作 |
5 | 《全唐诗》陈子昂卷 | 1卷 | 清 | 通行诗本,底本明确 |
五、结论
陈子昂文集版本系统复杂,敦煌本与宋明善本构成双重视角,既保存文本原始性,亦展现文学接受史。未来研究需结合目录学、校勘学与文学批评,深化对“唐音始肇”的认知。
2025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