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普插件库

jQuery插件大全与特效教程

什么技术用了就回不去?玩机八年,这6项技术是我挥之不去的青春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新技术涌现,也有许多技术都在原有的基础之上不断优化改进,而智能手机作为各类先进技术的“载体”,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提到“什么技术用了就回不去”这个话题,相信每个人对各项技术的看法都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作为一名95后的8年“玩机党”,以下6项技术是我挥之不去的青春,下面,我将从这几个方面和大家谈一谈智能手机发展的这些年,我所认为用了就回不去的技术。

1.生物识别技术

提到什么技术用了就回不去,我认为生物识别技术应该能够排到比较靠前的位置,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iPhone 4经典的右滑解锁呢?智能手机早期阶段,我们解锁手机屏幕使用基本都是数字、滑屏、图案等方式,随后就是iPhone 5s带动了指纹识别的风靡,开启了智能手机生物识别技术解锁的时代。

智能手机发展的这些年,诞生了很多生物识别技术,譬如声纹识别、三星的虹膜识别、LG的掌纹识别、面部识别等等,但真正成为主流的只有指纹识别和面部识别。首先我们来说说指纹识别,虽然iPhone 5s并非第一款采用指纹识别的智能手机,但一提到指纹识别,绝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iPhone 5s,我使用的第一部手机正是iPhone 5s卡贴机,当时还在读高中,同学们用的还是图案解锁的安卓机,而我用的是支持指纹识别的iPhone 5s,只需要指纹轻轻一放上去,就能解开屏幕,其他人都没办法打开我的手机,所以当时同学们都非常羡慕我。

尽管在iPhone 5s上的指纹识别还不够成熟,解锁速度偏慢,但从密码、图案解锁转变到指纹解锁后,真的就很难回去了。目前,指纹解锁正朝着屏幕指纹这个大方向发展。

说完指纹识别,再说面部识别,目前有2D面部识别和3D面部识别,大部分安卓机配备的都是传统的2D面部识别,就只是进行简单图片的比对,安全系数很低,但解锁速度快。而3D面部识别,简单的说就是在空间上的投影,不仅仅是长和宽,还有高,也就是xyz轴,安全系数非常高。

目前我用的iPhone XS Max支持的Face ID是3D面部识别,用的另外一款安卓机使用的是2D面部识别+屏幕指纹双解锁方案。对于我个人而言,更喜欢2D面部识别的“快如闪电”,不过大部分安卓机在没有红外传感器的情况下,夜间失败率就要高一些。而苹果Face ID则无视白天和黑夜。现如今,生物识别技术基本上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大家还能适应没有指纹识别或者面部识别的手机吗?

2.双扬声器立体声

相信大部分人年少时都有一个“歌手梦”,作为95后,我们或许没有机会经历磁带机听歌的年代,高中时期的我,酷爱唱歌,每周的音乐课,都是表现自我的最佳时机。那个时候几乎每天都在听王力宏、林俊杰、周杰伦等歌手的流行歌曲,对手机的播放音质非常看重,所以我将双扬声器立体声也放在了本期“用了回不去的技术”中。

不知道大家用过的第一部双扬声器手机是哪一款?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3年用的HTC One M7,这款手机率先推出了具有Beats Audio和Book Sound音效的双前置扬声器,并一直在优化和改进后来发布的旗舰机型中的双扬声器。当时我对双扬声器手机还没有概念,认为单扬声器和双扬声器的手机没啥区别,但是用过HTC One M7之后,发现前置双扬声器可以将声音放大到原来的两倍,不仅实现更大的音量以及立体声效果,还实现了更好的中低音。

大多数手机的扬声器都位于手机的顶部、底部以及侧面,这是出于手机机身限制以及正面的美观度等方面的考虑。现如今,双扬声器已经成为在中高端机上普及。比如iPhone 11 Pro、小米10 Pro、OPPO Find X2 Pro等机型,双扬声器带来的环绕立体声,对于喜欢听歌、玩游戏、看视频的朋友来说,习惯之后的确很难回去了。

3.X轴线性马达

最近两年,安卓手机厂商开始注重手机马达的震动反馈,然而苹果早在三年前便在这上面下了很大功夫。迄今为止,我还依稀记得大学打了两个月暑假工入手的一台iPhone 7,大概用了3个月,才发现这颗home键是按不下去的。正是这款手机内置的Taptic Engine X轴线性马达,模拟出来的按压反馈,振动感强烈而又清脆,每次按压的时候,都让我误以为这颗home键按下去了一样。

当然,马达并非只有一种,分为转子马达、线性马达。

其中,转子马达是靠电流驱动偏置重物(Offset Mass)来形成振动感的,根据形态又分为条状(BAR)和币状(COIN),现在在市面上已经比较少见。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手机用的都是线性马达,而线性马达又分为Z轴线性马达以及X轴线性马达,Z轴马达结构相对简单节省空间,但是振动的行程长度受厚度限制,想要获得更好的震动体验,就要用到尺寸更大的X轴马达。

由于X轴线性马达的振动手感非常清脆,在接收短信、输入法打字以及玩大型游戏的时候,都能明显感受到强烈的震动反馈,从而提升用机体验。

以下为网友分享的各大旗舰机X轴马达尺寸对比图,可以看到,iPhone的X轴马达尺寸比安卓阵营的旗舰机要大出许多。

iPhone7之后的机型使用的都是X轴线性马达,尺寸相比Z轴线性马达更大,但是更大的行程让它的驱动速度和精度都有不少的提升。大尺寸马达结合iPhone对X轴线性马达优异的调校,所以iPhone的震动反馈是目前智能手机中做的最出色的。习惯了iPhone的震动反馈,再去使用安卓机,就会觉得很难适应。

4.快充技术

大学毕业之后,我成为一名上班族,快节奏的生活让我对手机的续航极为看重,在电池技术没有新突破的情况下,增大手机电池容量是提升续航能力最直接的办法,但是这样做也会让手机变得厚重,这显然与行业大方向的“轻薄”理念背道而驰。于是快充就成了间接提升手机续航能力的方式,快充技术可以缩短充电所消耗的时间,带来更高效的生活体验。纵观现在的手机市场,无论是旗舰机还是千元机,基本上都拥有快充技术。

当然,各家厂商使用的快充方案也有所不同,目前快速充电技术大体有5大协议:高通协议、华为快充协议、USB PD协议、MTK协议、VOOC闪充,限于篇幅,这里就不给大家一一介绍了。尽管各家协议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手机的充电速度。现如今,市面上量产机中,功率最高的要属OPPO Find X2 Pro和黑鲨3上使用的65W快充。

两款机型均使用“串充并放”的方式,采用两块对称电芯,充电的时候将这俩串联,放电的时候将俩电芯并联,这样电压和一块电芯相同,可以直接给元器件供电,我们可以直接想象成是两块电池加一起,一起充电放电。65W到底有多快?就拿OPPO Find X2 Pro来说,实测下来,大概38分钟左右就能把手机电量完全充满。意味着平时利用吃早饭、洗漱等零碎时间,就能让手机时刻保持充足的电量。

习惯了快充技术之后,真心就回不去了。之前我用iPhone手机,5W充电习以为常,当换到18W的时候,充电速度快了一倍,感觉已经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但再用到安卓机的65W,充电速度再提升一倍,真心觉得很难适应iPhone的18W快充。从当时5W充电,充满iPhone XS Max需要3个半小时,到现在充满只需要半个小时左右,节省下来的时间提高了我的生活效率,习惯之后你还会回到5W充电吗?

5.NFC

NFC英文全称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中文:近场通信),是一种新兴的技术。通过在单一芯片上集成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通信的功能。提到NFC功能,或许对于一些人来说,平时用的次数较少,但对于大部分上班族来说,想必不会陌生。其实日常生活中,NFC功能可应用的场景非常丰富,除了平时坐地铁、公交等工具,还有线下支付、门禁等等场景,都可以使用NFC功能完成。

对于上班族的我来说,经常使用的刷公交、地铁功能,操作起来过程非常简单,只需要将手机背部NFC芯片位置对应到芯片感应区,只要听见“嘀”的一声,付费成功就可以了。目前全国大部分地铁、公交都支持NFC功能,非常方便。平时带着公交卡还担心卡放在身上出现遗失的情况,更为方便的是,我们还可以直接将地铁公交卡和手机的背部紧紧贴合在一起,进行充值或者查询余额,这样就避免排着老长的队伍去充值了。

除了交通上的便利,还可以把NFC功能拿来设置门禁卡,一般的小区基本上都设置了门禁,目的是为了保障小区用户的安全。但并非所有人都有随身携带门禁卡的习惯,使用手机的NFC芯片读取并绑定门禁卡数据后,就能让手机实现门禁卡功能。当然,也有一些比较高档的小区,门禁卡数据会被加密,这个时候可能需要寻找小区工作人员将数据录入进NFC芯片中。

还有就是大家使用最频繁的移动支付,只需要将带有银联标签的卡通过NFC芯片绑定在手机中,就能实现移动支付。虽然平时大家习惯于微信、支付宝等二维码支付,但在一些地铁、商场等信号不好的地方,可能出现无网络的情况,NFC可以在没有网络的状态下进行支付,相对来说更加简单高效。

以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样,对NFC功能不是很了解,认为它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功能,自从习惯了它的操作方式,发现它可以实现很多功能,用了就真心很难回去了。除了我平时使用的这些场景,NFC还有许多生活场景有待挖掘,我相信随着NFC的普及,这项功能会越来越强大。

6.高刷新率

平时上班很累,所以有休息时间也不想做其他事情,只想躺在沙发上玩玩手机,屏幕作为用户与智能手机最直接的交互方式,无论是观感还是操作体验都尤为重要,一块好的屏幕可以决定手机的体验上限。近两年,智能手机行业便刮起了一股“高刷新率”的热潮。简单地说,刷新率就是屏幕每秒钟画面被刷新的次数,传统手机都是60Hz,即为每秒展现60张画面,现在市面上不少手机采用的是90Hz、120Hz,甚至还有极个别的手机厂商使用144Hz。

通过下面的动图,大家应该也能感受到60Hz、90Hz以及120Hz的差别。在显示静态画面时60Hz、90Hz以及120Hz的效果并不会有什么差别,但在动态画面的显示中,120Hz的屏幕每秒可以显示比60Hz、90Hz更多的画面,在人眼视觉上看来也就越流畅。

总结下来就是刷新率越高越好,图象就越稳定,对眼睛的影响也越小。特别是在平时我们玩游戏、刷网页的时候,高刷新率滑动起来更加跟手。

在没有用过高刷新率之前,我也和大家一样,觉得60Hz够用,但使用一段时间的90Hz、120Hz手机,再去使用60Hz的手机,就会感觉到明显的卡顿和延迟难以适应,因此在我看来,高刷新率也是一项用了回不去的技术。

展望未来:5G

抛开以上6个我所认为的“用了回不去的技术”,我更看好未来5G技术的发展。尽管现阶段,5G网络除了测速,我还感受不到它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任何变化,但每一代通信技术的升级,都会带来不同的场景应用,5G时代预示着人们对未来世界的进一步探索。大家都知道,5G网络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等优势,那么它能为我们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呢?

比如之前高德地图官微就表示:“5G手机即将到来,精准导航,一路随行。”显然,5G网络的高速率、低延时,能让我们获得更精准的导航体验。我们甚至还可以想象一下,未来通过VR看到3D地图的导航,通过5G载入更加精准的现实场景,这样即使在重庆这座魔幻3D城市,也不用担心“导航罢工”了,让我们出行更安全、便捷。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3D网购或许也能成为现实,5G网络将推进全息投影和虚拟购物,未来我们在购买衣服商品的时候,依托5G网络,直接通过VR或者AR技术看到我们穿在身上的样子。

凭借5G网络高速率优势,几十个软件可在几秒完成下载,看视频、听歌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缓冲时间。未来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放在云端,大家无需手机担心内存不足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在线听音乐,观看4K、8K的超清视频。

再譬如游戏玩家非常关注的“ 云游戏概念”,在云游戏的运行模式下,用户无需在手机中下载游戏,所有游戏都在服务器端运行,并将渲染完毕后的游戏画面压缩后通过网络传送给用户,这无疑是游戏玩家新福音。

智能手机,作为承载5G网络的载体,而支持5G网络的芯片,更是实现万物互联、智慧生活的基础。试想一下,未来一切设备都进入智能化,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即可连接万物,夏天下班回到家,提前用手机打开空调,调节冰箱模式,调出适当温度的冰镇饮料等等。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5G是万物互联的基础,除了上述场景的应用,我们还可以想象到很多场景,比如无人驾驶、VR虚拟与现实、云计算等等应用场景,都有可能因为5G而壮大。同时,5G还将改变许多行业,比如VR/AR、无人驾驶、医疗、教育领域等等。当然,想要实现这些场景应用,还需要各大科技厂商的共同努力。

总结:

以上就是我玩机8年,印象比较深的6项技术。其实在我看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不断涌现,但并非所有的新技术都会被用户所接受。只要能提升用户体验的技术,就值得被肯定。另外,大家也要勇于尝试新技术,就像上面我所提到的,“快充”、“双扬声器”、“高刷新率”这些技术,都是体验过后才发现习惯之后很难回去了。道听途说不如亲自体验,毕竟每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都不同,只有亲身体验之后,才知道哪些新技术是真的“用了回不去”。

(以上图片部分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还望提前告知,侵删!)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